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城市頻道 > 南京 > 文章正文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要求,充分發揮南京地區科教資源優勢,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出如下意見。
  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戰略舉措
  1.深刻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意義。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全市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深刻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我市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有利于發揮科技對經濟增長的先導作用,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方式轉變,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加快富民強市和″兩個率先″進程;有利于強化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有利于推動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和諧南京。
  2.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保持領先優勢。南京是我國重要的科教城市之一,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目前,全市擁有高等院校48所,各類科技研究機構543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31個,兩院院士7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3萬人,城市科技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五。近年來,全市自主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涌現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經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686家,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占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到3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創新工作基礎,發揮優勢和潛力,著力解決制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積極整合各種創新資源,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城市綜合功能,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進一步確立南京在自主創新領域的城市領先地位。
  二、明確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總體思路和戰略定位
  3.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圍繞富民強市、“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繼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機制,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構筑一個促進創新資源整合和成果轉化的平臺,增強企業創新和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兩大動力,充分發揮科教實力雄厚、人才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三大優勢,把南京建設成為特色優勢明顯、引領作用突出、人才名品匯集、創新氛圍濃厚的創新型城市。
  4.主要目標!笆晃濉逼陂g,建立較為完善的自主創新體系,涌現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科技競爭力保持在全國前5位,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顯著提升,成為具有顯著集聚效應和較強輻射能力的區域性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及產業化基地、國內重要的科技創新及知識擴散基地,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礎。到2015年,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新型城市!笆晃濉钡木唧w目標是:
  ——創新投入大幅增長。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大,確保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財政實際支出的增幅。全社會研發(R&D)經費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平均增幅。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50%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以上,其中,大中型企業達到3%以上。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前茅,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2000件,其中年發明專利申請量3500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1700件。中國名牌產品和全國馳名商標擁有數分別達到30個和20個。
  ——創新成果轉化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占全市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5%以上。高新技術及產品出口達到60億美元。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型光電、文化等新興產業規模力爭兩年翻一番?萍歼M步對農業和工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58%和54%。
  ——創新環境優勢更加突出。持續推進組織創新、政策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基本建立起支撐創新的金融、人才、園區載體和中介服務體系。全市人才總量快速增長,研究生學歷人才達6萬人,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達11萬人。公眾科學素養顯著提高。每年新增科技創業孵化面積10萬平方米,在孵科技企業4000家,全市年技術合同登記額超過60億元。
  5.基本路徑。從南京的自身優勢和實際情況出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突出主體、整合資源、優化環境、跨越發展。
突出主體,就是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深化改革,切實增強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的緊迫感和集聚創新要素、吸納創新成果的主動意識。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調整優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增加研發投入,實施名牌戰略,圍繞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支持企業承擔重大項目研發任務,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企業的技術集成與應用,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決策和投資主體、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主體、承擔風險和獲得利益的主體。
  整合資源,就是極大地釋放科教、人才、產業基礎的優勢和活力,實現各類創新資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創新的組織程度,建立功能完備、運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轉化和要素共享平臺,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交流對接、互動雙贏。加快構筑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積極性,有效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地方發展的技術創新,真正把存量資源轉化為增長優勢,把擁有的實力轉化為發展的后勁。在持續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更加重視抓住資本、技術加速向長三角轉移的歷史機遇,實施開放式自主創新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優化環境,就是切實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服務,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園區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載體建設。大力發展各類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發揮其在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快投融資體系建設,為自主創新提供金融支撐。加強支持創新的政府引導,完善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措施,提供優質、完備、高效的公共服務。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精神,廣泛宣傳自主創新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形成一個人人參與創新、關心創新、保護創新、支持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
  跨越發展,就是不斷突破和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全面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著力推進支撐和引領南京加快發展、和諧發展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用高新技術引領產業發展,構建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大力促進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鋼鐵四大支柱產業的產業升級,加快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型光電、文化五大新興產業的技術突破,實現“南京制造”向“南京創造”的轉變。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擴大創新資源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全面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鞏固和提高南京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三、加快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6.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活力。深化和完善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工作,形成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機制。把技術創新能力作為國有企業考核的重要指標,把技術要素參與分配作為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扶持一批民營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鼓勵民營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及創新成果,解決企業競爭中的科技難題。大中型工業企業必須制定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戰略與研發創新的規劃,并建立相應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每年按不低于銷售收入3%的比例提取研究開發專項經費。
  7.建立健全企業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圍繞提高南京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依托產業骨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高質量建立一批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通過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立企業研發機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達到90%。鼓勵有條件的重點企業集團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發合作組織,對博士后項目予以資助。對于重大引進項目,承擔企業在項目引進前必須制定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消化吸收創新方案,明確消化吸收與再創新的計劃、目標和進度,促進外源技術內源化。
  8.支持企業做好專利和標準化工作。加大對企業專利申請的扶持力度,重點對發明專利、有出口能力和出口商品目的地企業的PCT專利申請進行資助,鼓勵其實現技術交易。實施“專利信息利用與開發計劃”,引導企事業單位利用專利信息檢索,加強二次開發,提高再創新與開發能力。進一步推進高科技專利創業園的建設。制定標準化戰略實施綱要,確定近期及中、長期全市標準化發展目標和戰略措施。引導、扶持企業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標準。鼓勵企業結成技術標準聯盟,推動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的結合,形成優勢產業事實標準。
  9.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成立市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制定名牌戰略實施綱要。鼓勵企業強化品牌意識和商標意識,爭創名牌產品。放大企業名牌效應,提高名牌產品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擴大名牌的社會影響,凡是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的企業,組織各類媒體每年進行系列宣傳。加大名牌扶持與激勵力度,市政府對新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和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對新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新獲得江蘇名牌產品和江蘇著名商標的企業,一次性獎勵20萬元。
  10.積極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對創新型企業實行認定制度,創新型企業依法享受政策規定的財稅優惠。積極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型企業傾斜,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省科技資金項目和獲取銀行信貸,優先安排市應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資金,優先保障供地并可實行土地低價租賃。鼓勵創新型企業設立管理股和技術股,管理股和技術股的比例由企業股東在法律法規范圍內自主約定。
  11.實施扶持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完善政府購買向自主創新產品傾斜的有效措施。制定政府采購技術標準和目錄,建立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制度,對本市企業開發的符合政府采購技術標準和目錄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施政府首購政策和訂購制度,不斷提高政府采購中本市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通過工程設計、預算控制、招投標等形式,引導和鼓勵政府部門、企業和事業單位擇優購買本國、本地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
  四、放大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優勢
  12.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樹立“大科技”觀念,消除體制、區域和行業阻隔,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間的合作模式,促進聯動協作,形成科技大系統的資源共享、協同配合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自主創新中的源頭作用,組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優勢產業,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面向社會的研發、設計服務機構,開展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產品設計、技術咨詢等服務活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技術洽談、專利和零配件招標、人員培訓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方面的服務。實行應用性科技成果登記發布制度,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轉化科技成果,對就地轉化的科技成果給予優先扶持。全力支持高校創新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培育大批創新人才、爭創世界一流實驗室、一流學科、一流大學。切實有效地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服務,在人才引進、后勤保障、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創造良好的環境。
  13.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設技術共享平臺。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開放的資源共享技術平臺和信息網絡體系,實現共性技術和信息資源高效利用。進一步完善“南京市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科教資源優勢,加快建立以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體的公共研發平臺,集成多學科研發優勢,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的能力。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組建技術開發聯合體或建立戰略聯盟。
  14.支持科研院所改革改制。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公益類科研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市屬公益類科研機構要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深化內部人事、分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勵、約束機制。把握部、省屬科研機構轉制機遇,營造良好環境,強化支持服務,吸引其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使之成為我市自主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鼓勵科技人員創辦企業,轉化科技成果。
  五、推進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建設
  15.加快建設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以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為基礎,設立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為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立項、工商登記注冊、稅務登記和優惠政策落實等提供“一門式”服務;培育和指導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服務組織;采集、發布應用領域的科技信息和推廣國內外科技成果,開展產學研成果信息交流。定期舉辦多種形式的南京技術成果交易會,繼續辦好網上技術交易市場,組織發布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和科研單位技術成果信息,加強科技創新的供求對接,暢通產學研信息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設立市技術產權交易機構,為科技項目、科技企業提供技術產權交易和股權融資等服務,提高技術轉移和技術產業化的效率。加快制定鼓勵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社會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培訓和交流,擴大技術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活躍技術市場。
  16.大力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強對各級各類科技孵化器發展的規劃和引導,明確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的主導方向,推動孵化器專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成立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專家指導委員會,促進孵化器發揮成果轉化、中介、投融資等培育企業的服務功能。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科技企業孵化器運行情況進行考核,擇優由市、區(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扶持。制定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規劃,研究出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的政策優惠措施。
  17.完善各類科技園區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大高新區“一區多園”、軟件“兩園多基地”、南京化工園、現代農業科技園等園區的建設力度,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和能力,充分發揮其技術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重要基地和國際產業在我市轉移的重要載體作用。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園區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地、產業化基地。抓好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強化特色產業基地服務功能,建設一批直接為基地企業提供信息、測試、設計、培訓等公共服務平臺。
  18.不斷提升科技國際合作和區域合作水平。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來寧設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就地轉化科研成果,放大技術外溢效應。研發機構聘用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海外留學人員,可享受本市有關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研發人員檔案免費托管。引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采取學術交流、合作研究、聯合建立科學研究中心、合辦科技園區等多種形式,開展國際合作。大力支持和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創辦企業或設立研發機構。加快中國軟件名城建設,辦好“中國(南京)國際軟件產品博覽會”,打造國際知名軟件會展。
  六、構筑科技人才集聚高地
  19.強化各類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立和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人才培養和投入機制。加強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業技術、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在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高級人才。積極依托大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類創業中心、科技園區的培訓資源,建立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和實踐基地。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高起點規劃職業教育,優化整合全市職業教育資源,建好一批中高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強化創新教育和崗位培訓,形成一流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定期開展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軟件等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的培訓。支持高水平的民辦培訓機構參與政府主導的人才培訓。
  20.大力引進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開設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凡引進符合南京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方向的人才,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級技師,確保人員、編制、計劃、戶口的落實。對引進獲得國家級學科帶頭人稱號的高層次人才,在子女就學、住房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或資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條件和居住、生活便利。用人單位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落實海外留學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大力吸引海外留學人員來寧創業,突出創新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引進和高新項目引進。建立人才資源市場配置機制,鼓勵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動。
  21.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市科技功臣獎獎金額度提高到50萬元,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分別提高到5萬元、3萬元和1萬元。經批準,市科技功臣和科技之星可享受市級勞模待遇。組織全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和優秀創新團隊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和優秀創新團隊予以表彰獎勵,并優先給予項目扶持。
  22.努力提高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凈所得”。高層次海外留學人員,軟件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個人在本市第一次購買商品房和汽車,可享受財政專項補助。在寧科技研發機構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工資報酬等收入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可稅前扣除個人應交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個人獎勵的,暫緩征收個人所得稅。
  七、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23.強化財政投入對自主創新的導向作用。各級財政部門要把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年初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設立市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一定三年,重點為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提供配套。改革和強化科研經費管理,對科研課題及經費的申報、評審、立項、執行和結果實行全過程監管,任何部門不得對科技資金截留、挪用和延時下撥。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績效評價體系,明確政府科技計劃和應用型科技項目的績效目標,建立面向結果的追蹤問效機制。
  24.制定和落實有關稅收激勵政策。根據國家相關稅收政策的調整,制定具體實施辦法,發揮稅收對自主創新的激勵作用。進一步落實對企業技術開發費用稅前抵扣的政策,有效促進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在所得稅和增值稅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投資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進一步落實加速折舊、技改國產設備投資抵扣等優惠政策,鼓勵技術設備更新改造;進一步落實“四技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科技服務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
  25.建立和完善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的信用擔保體系。設立創新型企業擔保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從2006年起,連續3年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鼓勵各類擔保機構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擴大擔保機構業務補貼范圍,對租賃設備、委托貸款等其他為創新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業務一并給予補貼。健全發展擔保市場,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降低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設立門檻,強化其對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
  26.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事業。制定我市發展創業投資企業實施辦法及其相關配套政策。設立市創投引導基金,市財政的投入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到1億元,用于市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的資本金投入和對市政府認定的創投企業開展業務的獎勵補貼。發揮好市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對科技風險領域投入的引導作用,建立有效的資本進入和退出機制,明確其經營范圍和對創新型企業支持的條件及決策程序,完善監督考核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優先進入國內、國際證券市場進行融資,或通過資產重組進入證券市場。鼓勵和支持已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股權轉讓、收購兼并或在證券市場上再籌資等方式,集聚技術、資產、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27.發揮金融創新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制定符合企業自主創新的信貸管理和服務政策,建立自主創新貸款激勵與風險補償機制,完善與自主創新貸款相適應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降低信貸門檻,增加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為企業創新提供寬松、便利的融資環境。對國家鼓勵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銀行可采用出口賣方信貸方式,也可向進口方提供保函,且辦理出口信用險的情況下,開辦出口買方信貸業務。對資信好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在授信額度內開具履約保函、預付款保函等,并可適當降低資金抵押或保證金比例。大力推進金融工具創新,如無形資產抵質押貸款、融資租賃、典當融資、貿易融資等。積極促進開展知識產權專利質押業務試點。
  八、大力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
  28.優化科技進步法制環境。制定完善與國家、省科技法律、法規和技術創新政策相配套的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法規體系。加強科技法制宣傳,嚴格科技執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做好科技人員流動中知識產權特別是技術秘密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依法嚴厲查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9.積極培育創新文化。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形成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合力。大力倡導勇于創新、敢于創業、鼓勵競爭、寬容失敗的新風尚,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城市文化。適當支持“非共識”創新項目,探索建立創新失敗救助保障機制。扎實做好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科普專項經費逐步達到市級人均1元以上,區級人均1.2元以上,縣級人均0.6元以上。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職工技能大賽,鼓勵職工廣泛參與技術發明、技術革新活動,挖掘創新潛力。
  30.提高自主創新的組織程度。完善市科教興市領導小組的工作機制和程序,切實發揮其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中的領導作用。認真組織實施《南京市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大力推進重點技術創新工程、創新主體推進工程、創新人才集聚工程、創新平臺建設工程、產學研暢通工程、創新環境優化工程等六大科技創新工程。建立自主創新目錄認定制度,明確自主創新的發展方向和有關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的目標考核機制,把促進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體系。加強對自主創新政策、目標和任務落實情況的評價和督查工作,定期分析和評價政策措施的執行效果,并責成有關部門和區縣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各部門要增強大局意識,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制定相關支持自主創新工作的實施細則,合力構建激勵各種創新的高效行政服務體系。各區縣要根據本《意見》精神,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和實施本地區自主創新的規劃、政策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充分發揮基層創新的積極性,努力建設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創新區域。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沒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公安備案號:11010802029847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人妻无码二区自慰系列_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_欧美二级在线观看免费_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